首页 资讯 正文

传承渔家文化 共话家风故事

体育正文 249 0

传承渔家文化 共话家风故事

传承渔家文化 共话家风故事

“请各位家长退至(tuìzhì)路边,送考车辆(chēliàng)即将出发,请为表演团队留出空间。”6月6日清晨,武汉新洲区仓埠街的万人送考现场(xiànchǎng),广播声划破晨雾。

这是送考车前往主城区的必经之路。沿途(yántú)一公里内,几乎每隔一米就悬挂(xuánguà)着一条横幅,写上了附近不同村庄、商铺、机构等对考生(kǎoshēng)们的祝福。

送考现场。图/九派新闻记者 曾怡婷(céngyítíng)

上午7时许,三十多支群众自发组织的表演团队已列队待命。小至(xiǎozhì)五岁萌娃,大至六十多岁的长者都准备了送考节目。他们(tāmen)身穿统一服装,有的敲锣打鼓,有的呐喊助威。在他们眼中,高考(gāokǎo)不仅是考生家庭的“头等大事”,更是全民参与的温情仪式(yíshì)。

在新洲,“送考”是一种延续了(le)四十多年的传统。每年高考前,新洲区(xīnzhōuqū)的考生乘车到城关赶考,村民群众(qúnzhòng)敲锣打鼓夹道送行,为考生加油。警车开路,万人送考。一年一度(yīniányīdù)的送考,热闹程度有时甚至会超过春节。

考生家长在校门口送考(sòngkǎo)。图/九派新闻记者 曾怡婷

【1】送考活动8时8分(fēn)开始,考生大巴车旁围满家长

考前一天,新洲二中门口附近(fùjìn)比街道上(shàng)安静了许多,两侧站着众多翘首以盼的考生家长。他们想在安静一些的地方和(hé)车上的孩子打招呼,说一声:“加油,我们在这里,别紧张。”

“马上出来了,还有两分钟,女儿在3号车。”一位家长(jiāzhǎng)焦急地看了一眼手机(shǒujī),对同行的人说。

上午8时8分,送考活动准时开始。一辆(yīliàng)警车从校内缓缓驶出,悬挂着(zhe)“仓埠人民欢送高考”横幅的红色卡车紧随其后。在(zài)它后方,搭载着考生的20余辆大巴接连缓缓出现。

警车(jǐngchē)开路。图/九派新闻记者 曾怡婷

家长们一边(yībiān)喊(hǎn)着孩子的名字,一边挥手示意。不一会儿,大巴(dàbā)车两侧围上了成排的家长,他们的身影与大巴并行,并时不时向车上的孩子叮嘱几句。

家长(jiāzhǎng)与大巴并行。图/九派新闻记者 曾怡婷

刘女士(liúnǚshì)和在车里的儿子(érzi)互相挥了手(shǒu)。今天早上6时,她和丈夫早早就到了学校门口,来给孩子加油打气。上车之前,已经叮嘱了儿子放平心态,不要紧张。“一会送了考车出去,我们也跟在大巴后面,一起去考场陪考(péikǎo),开车大概30公里。”她说。

第一次参加送考谢女士眼眶(yǎnkuàng)湿润,她说,孩子高考,自己也跟着紧张。但今天看到有这么多人为(rénwéi)孩子们送考,作为考生家长(jiāzhǎng),心里很感动。

家人送考。图(tú)/九派新闻记者 曾怡婷

【2】母女同穿旗袍为家里考生送行,叮嘱考生别忘(biéwàng)写名

看到有(yǒu)这么多人在为(wèi)自己送考,不少考生打开窗户,观赏着道路两侧的(de)表演,时不时回应人们的加油声。听到记者的加油声后,一位朝气蓬勃的学生隔空回应:“要考600分。”

转角处,身着红色旗袍的母女组合格外(géwài)醒目——母亲手持小红旗,7岁的女儿(nǚér)身着同款旗袍,两人静静地等待大巴驶来。

身穿红色旗袍的母女组合。图(tú)/九派新闻记者 曾怡婷

这位石女士告诉记者(jìzhě),大女儿在18号考车上,她(tā)带着小女儿一起来(qǐlái)给姐姐加油,她们两人特地穿上旗袍,祝大女儿“旗开得胜,金榜题名”。说话间,她一直盯着车上的孩子,并挥动手上(shǒushàng)的小红旗,孩子也笑着伸手回应。

她们早上5点(diǎn)就到了学校,在宿舍和孩子说了一会儿话(huà),石女士给孩子的叮嘱是:“放松心态,考试的时候别紧张,喝水的时候注意不要把水杯(shuǐbēi)放在桌子上,试卷要记得把名字写上。”

“刚才看到她终于笑了(le),看起来很(hěn)开心的样子,我心里觉得很放心,希望她不要紧张。”她表示,孩子学习很辛苦,经历了10多年的寒窗苦读,希望她能在高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,顺利被理想学校录取(lùqǔ)。

【3】曾经的考生家长也来送行,萌娃击鼓呐喊(nàhǎn)

记者注意到,沿途有超市在(zài)门口免费向送考家长(jiāzhǎng)送水。一位负责人称,今天天气热,加油助威的群众和家长也比较辛苦。今天,他们已经送出一千多瓶矿泉水(kuàngquánshuǐ)。

已经坚持送考10年的(de)张女士表示,在这里,送考是一件大事(dàshì),有时比春节都热闹。今天街上的人数至少比平时多了3倍。

“不管是不是送自己(zìjǐ)的(de)(de)孩子,心情都是一样的。”一名来自靠山村的鼓手称,6年前,她也在这里送自己的孩子参加高考,之后的每年她都来参加节目,为所有考生打鼓祈福。

这支表演队伍一共有(yǒu)20余人,有不少人和她一样,几年前在这里送自己的孩子(háizi)高考,之后的每年(měinián),都接着来送别人家的孩子。为了保证节目质量,每年的6月初,她们会定期开始排练。“只要孩子们能安心考试,就不觉得辛苦(xīnkǔ)。”她说。

送考队伍。图/九派新闻记者(xīnwénjìzhě) 曾怡婷

现场的“最小送考团”只有(zhǐyǒu)5岁,20余名萌娃化着精致的妆容,身穿表演服,热情地击打着小鼓,为哥哥姐姐加油呐喊(nàhǎn)。

幼儿园(yòuéryuán)送考团队。图/九派新闻记者 曾怡婷

幼儿园(yòuéryuán)的张老师称,他们每年都带着小朋友的节目(jiémù)来送考,已经坚持了8年。孩子们今天展示的是六一儿童节表演的节目,氛围非常欢快,很适合(shìhé)为考生助威。

九派新闻记者 曾怡婷 余兆晨(yúzhàochén) 冯颖

传承渔家文化 共话家风故事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